“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崛起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使人类告别野蛮与愚昧,塑造了民族、国家、社会的骨骼,催生了无穷无尽的创新力、创造力和生产力,带来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一轮紧似一轮的工业革命,文化不仅是民族的图腾、国家的标识,更成为一民族、一国家、一群体、一事业生生不息、续绝存亡的核心支撑——文化始终是人类文明不断攀升的本源和云梯。今天,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文化+”的时代。
 

  “文化+”的力量

 
      “文化+”是文化更加自觉、主动地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渗透,其核心是赋予事物活的文化内核、文化属性、文化精神、文化活力、文化形态和文化价值,为事物植入文化的DNA。
 
      文化+民族,为民族注入凝聚力、向心力和内生力;文化+社会,使人类社会智慧能动、有机有序、不断进步;文化+中国,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文化+城市,使城市成为智慧的家园;文化+文化,催生文化自觉,在包容多元中推动文化繁荣,滋润和谐社会;文化+旅游,赋予旅游人文的魅力和乡愁的慰藉;文化+产业,搭建起产业攀缘上升的云梯,为老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催生新产业、新创意、新业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繁荣;文化+商品,赋予商品思想的内核和精神的重量;文化+经济,催生出“互联网+”等无限空间,打造强劲经济引擎;文化+科技,促使科技在文化的滋养下加速发展,为人类社会迎来高度智慧的信息时代;文化+“互联网+”,提升“互联网+”的附着力,使互联网的触角延伸到人类社会每个角落,也使文化渗入人类生活,成为经济社会“云”运转的润滑剂……“文化+N”,拓展无限空间,注入无穷潜力,催生出不尽的创意创新创造。
 
  在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文化+”越丰富、越深入、越广泛,经济越强劲、越发达、越繁荣。文化与经济的联姻,使得经济在文化的基因中裂变,文化在经济的承载下绽放,其构建形成的产业,以文化为魂,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链接市场、亲和大众,并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兼容性而充满生命力。由此可见,“文化+”能够为经济、产业乃至社会的发展注入文化内核、文化元素、文化细胞和文化支撑,它为经济社会的划时代发展开辟了新空间。
 

  “文化+”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事实上,人们早就在享用着“文化+”的恩惠。我国的不少老字号,例如“王麻子”剪刀,就是因为注入了“王麻子”的手艺文化而名利双收。而“文化+”的自觉,则起源于第三次工业革命之中,并成为先驱们决胜市场的秘密武器。例如,文化+产业,使产业孕育出新概念,日本的汽车工业就早已摒弃了“交通工具”的单一理念而注入流线形感官设计、舒适度人文关怀和微空间通讯、办公、娱乐等多重功能,使得“新概念”汽车风靡世界;文化+竞争力,云量的创新创造和发明使全球进入知识产权时代,创造还是制造,决定着全球经济板块的海拔高度;“文化+”催生的广告业更是促使产业和产品的竞争演变成文化的竞争。现阶段,“文化+”衍生的文化产业业已成为朝阳支柱产业。当今主要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份额分别是:美国31%、日本20%、欧洲国家10%-15%、韩国15%。在我国,文化产业产值占GDP较大比重的是北京和上海,北京2014年为13.1%,上海2013年为11.5%。
 
  “文化+”承载着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功能。一方面,“文化+”孕育出的文化产业,成为“互联网+”和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和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支柱产业和核心经济支撑。文化产品作为兼容物质和精神双重价值的商品,作为国家间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风云际会的媒介,凸显出打破民族、肤色、宗教、语言、国家等各种禁锢的巨大社会需求,拓展出广阔的市场,展现出巨大的商机和经济能量。另一方面,“文化+”打造的文化产业,不仅是经济的输出和市场的占领,也是文化精神、价值观的输出和意识形态战场的较量。在文化的餐桌上,人们消费的不仅是物质的满足和身心的愉悦,更是思想灵魂的洗涤。在西方国家,文化产品不仅是其重要的经济产业和国力支撑,更成为他们输出价值观的工具。一部美国大片,使人们享受感官刺激的同时,悄无声息地灌输着西方价值观;一部韩剧,不仅占据了国人休息时间,而且潜移默化改变着国人的生活方式和语言习惯。日本制定的《文化产业国家战略》则更加直白地说:“文化产业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利益,更关系到我国的外交利益。”
 
  中国从来不乏文化资源,博大精深的中华经典、精美绝伦的中国手艺、多民族文化传承的巨大体量,都是举世不二的文化资源优势;中国从来不乏“文化+”的智慧,国画与瓷器的结合、中国工艺装备的百货等,占据了世界市场;中国从来不乏“文化+”的实践,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到今天的中国道路、中国智慧、中国特色,都是“文化+”的经典。在我们的时代,“文化+”展现出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文化+”的博弈中,面对历史机遇,我们不仅要有强烈的“文化+”自觉,昂扬的“文化+”自信,更要怀有忧患意识,争取抓住机遇、乘上“文化+”的“早班车”,开启“文化+”的中国时代。
 

蜀ICP备15035023号-4